摘要:出人出戏走正路,在潘前卫心目中,滑稽演员最终还是要回归剧场,在舞台上摸爬滚打,接受观众面对面的检验。未来,剧团计划与演艺大世界剧场群合作,重启小剧场演出,重新打造“笑天地”——“想看海派独脚戏,请到上海笑天地”。
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,“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,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,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,文化事业日益繁荣,网络生态持续向好,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、根本性转变。”
不久前,为滑稽戏、独脚戏作出很大贡献的王汝刚卸任上海独脚戏艺术传承中心(上海市人民滑稽剧团)书记兼主任一职,从他手中接过象征着传承的鲜花的,是他的学生——四十多岁的潘前卫。潘前卫也是上海市人民滑稽剧团招收的第一位大学生,如今接棒主持剧团工作的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,“新班子固然需要新气象,但是我们牢牢谨记四个字——守正创新,力争跟上时代的步伐。”
守正:出人才、出好戏,滑稽演员回归剧场
这些年,各界都不断强调“保护上海话”的重要性。沪语话剧《雷雨》《繁花》的成功,也证明只要演出内容跟得上时代的发展,广大观众,尤其是年轻人就会买账。
“滑稽戏的根本,在于它是一门反映上海乃至长三角地区人民生活现状的喜剧艺术。为什么现在大家对滑稽‘不太感冒’?是因为我们没有及时跟上百姓的生活,有些脱节。”在潘前卫看来,坚持沪语是滑稽戏的竞争之本,“很多年轻人都愿意学上海话,所以我们的守正创新,守的是本土语言、滑稽的表现形式,但内容上一定要紧贴现实生活,跟得上时代发展。”
在创作题材上怎样才能真正扎根现实生活,传递正能量?最近的大热门“国产C919飞机上天”成了潘前卫不断琢磨的题目之一。“通过滑稽戏描述高科技人才的故事,原先是我们的短板,现在也在打磨。”除了“蓝天长空”,剧团还将目光瞄向了身边的时代楷模,如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校长吴蓉瑾就值得学习、讴歌。
喜剧来源于生活,今天的滑稽演员要更广泛地接触各行各业,才能写出既幽默又有温度的好段子。接下来,潘前卫最想做的一件事,是发起一个“滑稽下午茶”。从重视创作入手,请各行各业的人来头脑风暴,提供创意,再由有经验的、写曲艺的剧作家以老带新,创作出专家满意、观众叫好的作品。
出人出戏走正路,在潘前卫心目中,滑稽演员最终还是要回归剧场,在舞台上摸爬滚打,接受观众面对面的检验。几年前,上海市人民滑稽剧团在黄浦剧场尝试过“上海笑天地”的驻场演出。现如今,在黄浦区文化和旅游局的关心指导下,“上海笑天地”即将回归。未来,剧团计划与演艺大世界剧场群合作,重启小剧场演出,重新打造“笑天地”——“想看海派独脚戏,请到上海笑天地”。
创新:为年轻演员打造线上舞台
这些天,潘前卫见得最多的人,是抖音直播平台的工作人员。潘前卫想把他们请到剧团来,给大伙儿上上课。
这个想法并非潘前卫心血来潮。“笑传正能量,文艺轻骑兵”是剧团传统的演出项目之一,每年都要“进社区、进校园、进楼宇”,将欢乐带到观众身边。今年因为疫情等客观情况,有2场演出改为了线上直播。结果,近3万人次的收看,让潘前卫稍稍舒了口气。对于一个没有专门维护的账号来说,反响尚算不错。这也成了潘前卫这些天张罗着请人来上课的由头。“未来剧团的发展,线上线下会更紧密结合,把演出效果做到最大化。”在潘前卫的筹划里,剧团将会开设2个视频号:“上海笑天地”专门用来拍摄微型滑稽喜剧短剧、海派短视频,“上海独脚戏艺术传承中心(上海市人民滑稽剧团)”则将用来直播,推介新人新戏、好角好戏。
如何让滑稽独脚戏舞台重新热闹起来,青年演员的成长至关重要,重视线上平台,也正是为了更好培养青年演员。就像在不久前,潘前卫还被称作“小滑稽”,如今却已经要算中生代了。放眼看去,剧团中最年轻的一批跟团学员也已是“95后”了。
“过去,滑稽演员依靠广播、电视,让观众熟悉自己;现在,我们就要充分利用新媒体、自媒体宣传自己,打造品牌,最终让更多的人感受滑稽艺术的魅力。”除了抖音号,微信、快手、小红书、哔哩哔哩等平台未来都将是滑稽演员展示自我的舞台。
观众说到王汝刚,就叫他“王小毛”;说到毛猛达则一口一个“阿德哥”。喜剧的符号、人设的加持,对于青年演员们来说也是一条通往成功的“捷径”。“我们希望为青年演员打造成长空间,在演出内容的选择、个人包装的角度上帮他们一把,这也是滑稽表演代代相传的重要载体。”
“以前,我们传统观念是舞台上表演的内容不要给任何人拍摄、尽量不要传出去,现在时代不同了,好酒也怕巷子深,我们反倒希望大家帮助我们宣传,让更多的人看到听到滑稽戏、独脚戏。只要在创新的同时牢牢抓住‘守正’两个字,创新的路就不会走偏。”潘前卫说。